陳正義(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會長)
台灣正式的邦交國共有22個,其中21個為南太平洋、拉丁美洲、非洲、加勒比海的發展中國家,如: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共和國、諾魯、帛琉、索羅門群島、吐瓦魯、貝里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布吉納法索、聖多美普林西比、史瓦濟蘭、多明尼加、海地、聖克里斯多福、聖露西亞、聖文森;而「聖座」—也就是梵蒂岡教廷—是台灣唯一被列入已開發國家且位於歐洲的邦交國。
中華民國在1942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期與梵蒂岡建立起外交關係。在國民黨政府於1949年的國共內戰戰敗逃亡至台灣後,兩個政治實體仍保持相當友好的邦交關係。至今,梵蒂岡是整個歐洲大陸唯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正式邦交的國家。
雖然雙方素來互有良好之外交關係,但筆者認為,若台灣政府未能掌握自身的籌碼,教廷國隨時可能轉向與海峽另一端的外交惡霸—中共建立關係,而那也可能意味著台灣與教廷國間外交關係的終結。
然而,過去幾十年來,中共政權在1990年代經濟重整的浪潮中大量地向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招手,並挾此聲勢,在國際社會中要求世界各國於外交關係上只能在台北與北京兩者之間選邊站,進一步孤立台灣。雖然有些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南韓、南非,直至1990年仍與台灣維持邦交關係,現今卻皆已不復見。
上個月,台灣外交部指出,梵蒂岡似乎萌生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根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樞機主教湯漢(JohnTong Hon)甚至表示,在八月上旬梵蒂岡與中國已經在中國主教任命儀式中達成了前期建交的協議。
雖然台灣的外交前景一片堪憂,但是同時轉機可能就是轉角處:台灣副總統陳建仁即將在九月初赴梵蒂岡參加德雷莎修女的封聖儀式,並代表台灣人民與教徒向教宗表達祝賀之意。陳建仁副總統身為天主教徒,在先前曾受邀至梵蒂岡多次,並曾被現任教宗方濟各,教宗本篤十六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親自接見。
考量到陳副總統長年以來與梵蒂岡穩固的情誼,筆者在八月底便曾以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長年在美國耕耘自由、人權、民主與台灣意識的草根組織-會長的身分提筆寫信給他,懇切地盼望他能夠把握此次羅馬之行,在會面中向教宗呼籲,在外交關係上,對於台灣與中國採取「雙重承認」(DualRecognition)之舉。
筆者在信中向陳副總統提到,外交上對於台北與北京的「雙重承認」,將意味著他不但能仁慈地伸出雙臂,迎向中國的13億人口,同時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民與當中的虔誠天主教徒也不必面臨被孤立的命運;這樣的狀態,更有可能進一步孕育台灣與中國之間和平共存、相互建立尊重的可能性。
事實上,教宗獨特的地位與身分絕對是開啟外交上「雙重承認」模式的絕佳起點,畢竟台灣與中國皆有許多仰望著他的虔誠天主教徒。尤其,教宗方濟各曾在美國與古巴建立外交關係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關鍵推手,因此筆者更相信,外交上「雙重承認」的模式要在國際社會中正式建立、讓國際社會明白海峽兩端的中國與台灣是可以同時發展友好邦交關係的國家,教宗與梵蒂岡絕對是極佳的領頭羊。
更何況,若失去梵蒂岡這個友好且極具象徵意義的邦交國,台灣的外交前景將走入更險峻的窄路,骨牌效應極有可能接續發生,台灣可能逐一失去現有的其他重要盟友。
因此,身為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的現任會長,筆者呼籲,陳建仁副總統能夠在此行向教宗鄭重表達採取「雙重承認」模式的重要性。現在不只是改善台灣困境的絕佳時機,更是不可再得、台灣外交命運的重要關鍵。